代理模式(Proxy Pattern)是面向对象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模式,通过代理对象控制对另一个对象的访问,常用于远程调用、权限控制、延迟加载等场景。它遵循开闭原则,通过组合而非继承的方式增强功能。
代理模式核心概念 🔍
真实对象(Real Subject)
执行实际业务逻辑的对象,例如数据库访问或网络请求。代理对象(Proxy)
包裹真实对象,提供额外功能(如缓存、日志、权限校验)或控制访问。接口一致性
代理与真实对象需实现相同接口,确保调用透明性。
代理模式分类 📌
虚拟代理:延迟加载资源(如图片、大文件)
虚拟代理示意图
示例:网页图片的懒加载技术。远程代理:跨网络访问资源
远程代理示意图
示例:RPC(远程过程调用)中的服务代理。保护代理:控制访问权限
保护代理示意图
示例:权限校验的接口访问控制。
应用场景 ✅
- 网络请求:通过代理实现请求拦截或日志记录
- 缓存优化:减少重复计算或数据获取
- 安全控制:验证用户权限后再调用真实服务
- 延迟加载:按需初始化资源(如大体积对象)
代理模式优缺点 📈
优点
- 解耦:隐藏真实对象的复杂性
- 扩展性:通过代理添加功能无需修改真实对象
- 安全性:控制对敏感资源的访问
缺点
- 增加复杂度:需要维护代理与真实对象的同步
- 性能开销:代理可能引入额外的调用开销
示例代码(Java)📦
interface Image {
void display();
}
class RealImage implements Image {
public void display() {
System.out.println("显示真实图片...");
}
}
class ProxyImage implements Image {
private RealImage realImage;
public void display() {
if (realImage == null) {
realImage = new RealImage();
}
realImage.display();
}
}
// 使用示例
Image img = new ProxyImage();
img.display(); // 通过代理访问真实对象
拓展阅读 🌐
- 设计模式全解析:了解其他经典设计模式
- 代理模式在Spring中的应用:探索框架级实现
- 性能优化技巧:结合代理模式提升系统效率
通过合理使用代理模式,可以显著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与可维护性。合理选择代理类型,能够解决实际开发中的诸多问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