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缓存实现详解 📚
HTTP缓存是提升网页性能的关键技术,通过合理配置可显著减少请求延迟和带宽消耗。以下是核心实现机制:
1. 缓存控制头 📜
- Cache-Control:定义缓存策略(如
max-age=3600
表示1小时后过期) - ETag/Last-Modified:验证资源是否更新(使用
If-None-Match
或If-Modified-Since
) - Expires:设置绝对过期时间(已逐步被Cache-Control替代)
2. 缓存存储策略 🧰
graph LR
A[浏览器缓存] --> B{存储类型}
B -->|内存缓存| C[快速访问]
B -->|磁盘缓存| D[持久化存储]
E[CDN缓存] --> F{分层架构}
F -->|边缘节点| G[用户就近访问]
F -->|中心节点| H[全局内容同步]
3. 缓存失效处理 ⚠️
- 时间失效:基于时间戳的自动清理
- 空间失效:LRU算法管理存储上限
- 手动失效:通过
Cache-Control: no-cache
强制重新验证
4. 实践建议 💡
- 使用
Vary
头区分不同请求参数的缓存 - 结合服务端渲染(SSR)与静态资源缓存
- 监控缓存命中率(可参考 /zh/articles/performance-monitoring)
对于复杂场景,建议深入学习 HTTP缓存策略最佳实践 以构建稳定缓存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