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,由 Dmitri Mendeleev 于 1869 年首创,通过元素原子序数和性质排列,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。以下是关键知识点:
周期表结构 🧮
- 周期:横向排列,表示电子层数。例如,第一周期只有 2 个元素(氢和氦),而第七周期包含 32 个元素。
- 族:纵向排列,表示最外层电子数。主族(IA-VIIA)与副族(IB-VIIIB)区分了金属与非金属特性。
- 区块:按电子亚层分为 s、p、d、f 区块,对应不同能级区域。
元素分类 🧬
类型 | 特点 | 示例元素 |
---|---|---|
金属 | 导电性好,通常有光泽 | 钠(Na)、铁(Fe) |
非金属 | 导电性差,常为气体或脆固体 | 氧(O)、硫(S) |
半金属 | 兼具金属与非金属特性 | 硅(Si)、锗(Ge) |
历史与扩展 🧩
- 早期版本:Mendeleev 预测了尚未发现的元素(如镓、锗)并留出空位。
- 现代发展:1913 年 Henry Moseley 修正为按原子序数排列,更符合科学原理。
- 深入学习:点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区特性
元素周期表结构
🌟 小知识: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与原子序数相关,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。想了解更多元素符号与名称的对应关系?前往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