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
道尔顿模型(1803年)
- 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
汤姆逊模型(1897年)
- 发现电子,提出“葡萄干布丁模型”
玻尔模型(1913年)
- 引入量子化轨道概念,成功解释氢原子光谱
量子力学模型(1926年)
- 用概率云描述电子位置,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基础
原子结构核心组成
- 原子核:由质子和中子构成,占据原子极小体积却含99.9%质量
- 电子云:电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概率分布,用波函数描述
- 能级与轨道:
- s轨道(球形)
- p轨道(哑铃形)
- d轨道(复杂花瓣形)
- f轨道(更复杂的形状)
扩展阅读推荐
- 原子理论发展史:了解原子概念如何演变
-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:探索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关系
- 核反应原理:深入原子核变化机制
📌 注意:原子结构研究对理解物质世界至关重要,建议结合实验观察加深认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