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-Means 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,它通过将数据点划分为 K 个簇(cluster),使得每个簇内的数据点尽可能相似,而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点尽可能不同。
K-Means 算法原理
- 初始化:随机选择 K 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。
- 分配: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,形成 K 个簇。
- 更新:计算每个簇的新聚类中心,即该簇所有数据点的均值。
- 迭代:重复步骤 2 和 3,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。
K-Means 算法特点
- 简单易实现:K-Means 算法原理简单,易于实现。
- 高效:K-Means 算法收敛速度快,适合大规模数据处理。
- 无参数调整:K-Means 算法不需要调整参数,只需指定簇的数量。
实例分析
假设我们有一组二维数据,数据点如下:
(1, 2), (2, 3), (3, 4), (5, 6), (6, 7), (7, 8)
我们可以使用 K-Means 算法将其划分为两个簇。
步骤 1:初始化
随机选择两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:
(1, 2), (5, 6)
步骤 2:分配
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:
(2, 3) -> (1, 2)
(3, 4) -> (1, 2)
(5, 6) -> (5, 6)
(6, 7) -> (5, 6)
(7, 8) -> (5, 6)
步骤 3:更新
计算每个簇的新聚类中心:
(1, 2) -> (2, 3)
(5, 6) -> (6, 7)
步骤 4:迭代
重复步骤 2 和 3,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。
最终,数据点被划分为两个簇:
簇 1:{(2, 3), (3, 4)}
簇 2:{(5, 6), (6, 7), (7, 8)}
扩展阅读
想了解更多关于 K-Means 聚类算法的知识?请访问本站的 K-Means 聚类算法教程。
K-Means 聚类算法示意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