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former 是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,最初由 Google 团队在 2017 年提出。它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领域,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。

自注意力机制

Transformer 的核心是自注意力机制(Self-Attention),它允许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时,能够关注序列中任意位置的元素,从而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。

自注意力计算

自注意力计算分为三个部分:Query(Q)、Key(K)和 Value(V)。对于序列中的每个元素,我们分别计算其 Q、K 和 V。

  • Q:表示查询,用于表示当前元素对其他元素的关注程度。
  • K:表示键,用于表示其他元素对当前元素的关注程度。
  • V:表示值,用于表示其他元素对当前元素的影响。

通过计算 Q 和 K 的点积,可以得到一个权重矩阵,该矩阵表示了每个元素对其他元素的关注程度。然后,将这个权重矩阵与 V 相乘,得到最终的注意力输出。

Transformer 模型结构

Transformer 模型主要由编码器(Encoder)和解码器(Decoder)组成。

编码器

编码器由多个相同的编码层堆叠而成,每个编码层包含两个子层:多头自注意力层和前馈神经网络层。

  • 多头自注意力层:通过自注意力机制,模型能够关注序列中任意位置的元素。
  • 前馈神经网络层:对每个元素进行非线性变换,增强模型的表示能力。

解码器

解码器同样由多个相同的解码层堆叠而成,每个解码层包含三个子层:自注意力层、编码器-解码器注意力层和前馈神经网络层。

  • 自注意力层:允许解码器关注其自身的元素。
  • 编码器-解码器注意力层:允许解码器关注编码器的输出,从而实现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的交互。
  • 前馈神经网络层:对每个元素进行非线性变换。

应用场景

Transformer 模型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,以下是一些应用场景:

  • 自然语言处理:机器翻译、文本摘要、问答系统等。
  • 计算机视觉:图像分类、目标检测、图像分割等。
  • 其他领域:音频处理、生物信息学等。

了解更多关于 Transformer 的应用

Transformer Architectu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