层次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,它通过将相似的数据点聚合在一起形成簇,从而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组别。下面是关于层次聚类的教程,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算法。
基本概念
- 相似性度量:用于衡量数据点之间相似度的指标,例如欧氏距离、曼哈顿距离等。
- 距离矩阵:基于相似性度量计算出的所有数据点之间的距离矩阵。
- 聚类树:通过连接相似度最高的数据点,逐步形成一棵树形结构,称为聚类树。
算法步骤
- 计算距离矩阵:首先计算所有数据点之间的距离矩阵。
- 选择最近邻:在距离矩阵中找到最近邻,并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簇。
- 更新距离矩阵:更新距离矩阵,将新形成的簇与其他簇的距离进行计算。
- 重复步骤2和3:重复步骤2和3,直到所有的数据点都聚合到一个簇中。
实例分析
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层次聚类实例: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scipy.cluster.hierarchy import dendrogram, linkage
# 创建数据
data = np.array([[1, 2], [2, 3], [3, 4], [4, 5], [5, 6]])
# 计算距离矩阵并生成聚类树
Z = linkage(data, 'ward')
# 绘制聚类树
dendrogram(Z)
层次聚类树
应用场景
层次聚类在以下场景中非常有用:
- 市场细分:根据顾客的购买习惯将顾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。
- 图像分割:将图像中的相似像素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。
- 文本聚类:将文本数据根据内容相似度进行分组。
扩展阅读
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层次聚类,可以阅读以下文章:
希望这个教程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层次聚类算法!🌟